球速体育,球速体育官方网站,球速体育APP下载在高邮市三垛镇兴联村,有一片2000多亩的罗氏沼虾养殖区,用无人机升空俯瞰,一个个养殖塘分格成方,整体形如银灰色棋盘;靠近公路的塘口边上,金属板材“看护房”分布规整,橘红色的墙体,青灰色的屋顶上,吊装环扣(方便移动)像兔子的耳朵,远眺近观惟妙惟肖,房子不大,空调、网络、洗卫等一应俱全。这是高邮市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创新开展农业生产用房专项整治,变“小土屋”为“田园靓房”,推动乡村环境从“局部美”迈向“全域美”的具体成果之一。
干净整洁、美丽宜居,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最朴素的向往和追求。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推进会召开以来,各地各部门按照“一个月整治重点区域、三个月面上纵深推进、长久管护农村环境”的时间表、路线图,扎实开展问题整改,推动农村长治久洁。
农业生产用房(简称“看护房”)是建在田间地头、用于村民休憩和农具农资堆放的临时性建筑。囿于缺乏统一规划监管,看护房分布零散无序且多数结构老化,垃圾杂物乱堆乱放,不仅安全难以保障,还影响农村环境,与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”的要求不相适应。我市各地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程中不断探索创新,由点到面开展“全域美”整治行动。
“尊重农民意愿,才能让整治工作既有力度,也有温度。”高邮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中心主任刘晔介绍,高邮市专门出台农业生产用房专项整治行动方案,立足本地实际和农户真实需求,科学制定差异化推进策略,采取限期拆除、原地翻建(或异地新建)、整改保留三种模式;规范建设规模体量。比如100亩以下的单个种养主体翻建(保留)一个生产用房,超过百亩的则按照实际需要规配。
为解决建设资金来源,高邮创新构建“国企投一点、乡镇配一点、群众出一点”模式筹集资金,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规划设计,统一采购可抗8级台风钢结构板材为建筑主体,三通一平(通水、通电、通路、场地平整)基础设施由所在乡镇负责。建成房屋产权归镇村集体所有,种养户有偿使用。
“一年只需要1000元租金,拎包入住,安全卫生,再也不用担心刮台风、下大雨。田埂上有这样的房子住,心里踏实。”兴联村水产养殖户吴生青颇为感慨地说。
从散布于田间地头的看护房着手,高邮的做法只是全市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的一个缩影。
广陵区沙头镇人民滩村,是市民“菜篮子”生产基地之一。这里的蔬菜大棚连栋成片,菜农的看护房鳞次栉比,与以前散乱搭建的“棚披房”不同,如今可看到,一间间标准、整洁、牢固安全的“看护房”坐落田间地头,俨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“我们充分考虑到村民的需要,施工前不断完善看护房的设计方案。”广陵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整治前倾听村民的意见,尽力解决村民顾虑,本着节约集约原则,通过统一规划和标准建设,在建筑结构、用电防火等方面都严格执行安全标准,探索推出集装箱式“看护房”,不仅能有效解决私搭乱建、杂物堆积、环境脏乱差等问题,还有利于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,树立标准化、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形象,为菜农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。
“散布于田间地头的看护房,看似微小一点,其实事关全局。”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负责人表示,各地精准把握这一微小脉搏,下大力气、动真功夫,大力开展农业生产用房专项整治,不仅解决了集中连片田块看护房数量多、散乱无序的问题,还有效规范了农村生产空间布局、改善生产环境,更通过稳定用房保障,为农户发展生产、增收致富奠定基础,助力乡村产业稳步发展。 记者 周晗